求甚解
1、【拼音】:bùqiúshènjiě
2、不求甚解:拼音:[bùqiúshènjiě]不字的偏旁部首是横,求字的偏旁部首是竖钩,甚字的偏旁部首是竖横,解字的偏旁部首是⺈部,
3、【感情色彩】:不求甚解是贬义词
4、该句主语可以省略,而"无论"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与后面的“或、都”组合,关联混乱,句式杂糅
5、正确答案为“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
6、我个人认为但求甚解的意思指的是希望对某件事或某个物体了解的非常的清楚。与不求甚解相反,不求甚解,指的是不需要了解太多,只要知道大概的意思就行了,但是但求甚解,却希望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渊源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实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但求甚解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7、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8、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首先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作者明确提出自已的看法:“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
9、前者是说不追求很深的解释,后者是指追根求底
10、【成语解释】: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1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12、现在人们使用此词,多含贬义,批评读书用心不专,不深入研究的现象。
13、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第四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14、【成语示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刻苦钻研,深入领会,不能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15、第二部分(第2---4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16、但求甚解的用法:动宾式,用作谓语、定语、状语。
17、近义词:务求甚解、深入浅出。
18、解释:不求甚解: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19、【成语出自】: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0、第五部分(第9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21、第5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因此被列宁批评。今天我们读经典著作,一定要虚心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22、【反义词】:穷原竟委、咬文嚼字、寻根究底
23、第三部分(第5---6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以古人事例证明。
24、答案:什么什么甚解的四字成语:不求甚解,读音[bùqiúshènjiě]。
25、第一部分(第1段):摆出批驳的靶子。
26、【近义词】:囫囵吞枣、浅尝辄止、食古不化
27、反义:精益求精,举一反三,格物致知,咬文嚼字,追本溯源。
28、“但求甚解”是现代出现的一个词,是由成语“不求甚解”演生而来,类似的词语还有“只求甚解、务求甚解”等。
29、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证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第3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
30、第6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求甚解
31、第7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第八段,紧接上一段的意思,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
32、【常用程度】:常用
33、“不求甚解”一词最早出现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34、作者称赞五柳先生读书不钻牛角尖,只领会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
35、【成语结构】:动宾式
36、意思是只要求很好的理解,指学习要深入。但:仅,只要;求:要求,祈求;但求:只要求或者仅祈求,只希望;甚:很;解:了解,理解。
37、【成语年代】:古代
38、第四部分(第7---8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39、其成语为:不求甚解。
40、反义词:不求甚解。
41、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所以作者在文章结尾又提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的主张,点明了中心论点,给读者以有益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