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的意义
1、时代在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电话拜年、微信拜年等。
2、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
3、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过了腊月初八就走亲访友多被视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走亲访友为拜晚年。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4、拜年辞旧迎新,互相祝福,寓意新的一年平安顺利,大启大发,这也是个传统习俗,跟老人拜年是感恩父母,跟亲戚拜年,是亲情的延续,总之,拜年是增添节日的气氛,祝新的一年工作更上一层楼,家和人平安。
5、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
6、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利于亲子教育。
7、大年初一,穿着一新,带上礼品,领上孩子,挨家串户,给长辈拜个年,收获一份份祝福,感觉新的一年,都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8、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到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贴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的祝辞。
9、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大家相互拜年能增进感情,增进友谊,互相表达美好的祝愿和问候。何为拜?拜是肢体语言,是人们表达自己心愿的一种形式与方法,当一个人站立的时候姿势最高,拜下去姿势自然就放低了,放低姿势就是在表达自己有真诚、谦虚、恭敬的心。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过了腊月初八就走亲访友多被视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走亲访友为拜晚年。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10、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大家相互拜年能增进感情,增进友谊,互相表达美好的祝愿和问候。
11、拜年习俗的由来
12、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13、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14、拜年的含义
15、拜年的传统正确时间应该是除夕零点以后,这个时候新的一年真正开始大家互相祝贺,而早于零点就属于拜早年,而这个时候新年并未到来拜年显得有点敷衍,如果晚于正月初十就属于晚年了,这个时候新年的喜庆气息已经淡去,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16、一是沟通感情的交流,二是尊重挂念的意思,三是发扬传统文化的意义,四是辞旧迎新的之际,五是增加友谊和情感交流,过年好
17、加强亲情交往与沟通,方便人际关系的加深,利于团结和谐。
18、拜年的意义:
19、拓展资料:
20、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指新年拜家中尊长及到亲友处祝贺,是人们相互走访祝贺春节,表示辞旧迎新的一种形式。柴萼的《梵天庐丛录》解释说:“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
21、访亲拜友,传递幸福,增加交流,表达祝福
22、拜年的意义在于:在给亲人朋友带去祝福的同时,还可以增进亲人和朋友与自己之间的感情,使自己在和亲人朋友相处的时候关系更融洽。
23、相互慰问,礼尚往来,关注友人的身体健康,利于结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