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怎么走的
1、《稻草人》这篇童话就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
2、有的书读起来并无困难,一个钟头可以阅读1万字,即使要费点儿心思的,一个钟头也可以读5000字。就以5000字算吧,一本10万字的书,每天读一个钟头,20天就可以读完。20天读一本书,一年不就可以读完18本吗?从初一到高三这6年里年年如此,不就可以读完108本吗?这就很客观了。
3、读第二类书,目的在于修身养心,是要躬行实践的。读第三类书,目的在于跟着作者的眼光去观察社会,体会人生。所以阅读这两类书,不但要理解书中的内容,还要对作者有充分的认识。在读这两类书的时候,其实等于和作者交朋友,由文字做媒介,求得与作者心心相通。
4、一个人的养成在最初期的时候不太懂得是非对错,需要用教育的方法来教会我们该怎么做;到了第二个阶段人基本上已经学习了大量的只是,也明事理了,可是很多时候人是自己管不住自己的,这就需要用教条、道德规范、律法等来进行约束。而最终的“不教”就是第三阶段,人已经明事理,同时也养成了一定的优秀的行为规范,可以自主自发的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就自己的生命,这就达到了“不教”的目的。
5、《荷花》是著名作家叶圣陶所作的一篇散文,出自《荷花:叶圣陶专集》,收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科书中,
6、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7、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的好梦……
8、至于作者的身世,作者写书的旨趣是什么,作者的文笔怎么样,都可以不必过问,因为对于理解杠杆的运用和游泳的方法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阅读的时候必须认真,不能放过一个词语的涵义,一句话语的真义,决不能采取不求甚解的马虎态度,以致造成曲解和误解。
9、《未厌居习作》收集了1923一1935年间的散文36篇,1935年出版,其中有一部分曾收入过《剑鞘》和《脚步集》这些散文内容比较丰富,形式也不拘一格。
10、分类阅读
11、工具书是不开口的顾问,会回答你的各种疑难;工具书又是包罗万象的博物馆,能让你查考各种想知道的事物。个人要置备所有的工具书是办不到的,你得尽量利用学校图书馆和公立图书馆里的工具书。在阅读各种课外读物的同时,你得熟悉各种工具书,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12、给别人鱼不如交给别人捕鱼的方法。
13、不能碰到什么事都哭,要想尽办法解决。
14、至于大石块被雕成英雄像就骄傲起来,自以为与众不同,瞧不起人,只是我对大石块当时“心理”的揣摩而已。我写小石块看见大石块骄傲以后怎么想,也只是对它们当时的感受所作的随意揣磨。
15、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16、不加区别地“照单全收”绝对不是妥当的读书方法,也不能提高自己的识别力。
17、第二类是关于修养方面的书;
18、阅读课外读物,首先不能不谈到时间问题。
19、《古代英雄的石像》告诉我们无论大石块小石块,彼此集合在一块儿,铺成实实在在的路,让人们在上边走,这才是石块最有意义的生活。在铺路以前,大石块被雕成英雄像,小石块垫在石像底下做台基,都没有多大的意义。
20、《蚕》的读后感
21、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22、第四类是供临时需要的书。
23、《隔膜》
24、《未厌居习作》
25、知识守护生命。
26、故事里讲了:在岸边,有一条小船,有一位小女孩和小男孩座上了船,再水里划呀划。突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小白船被刮走了。小女孩做在船上哭了起来,小男孩却执着的掌控着船,他努力的向岸边划去,就这样,他们上岸了。他们来到了一座不认使的小岛,看见了一只兔子,它的主人来了,小男孩告诉了他们的处境,那个人说:“只要你们回答上我的问题,我就送你们回家。”他问的问题,小女孩和小男孩都回答上来了,那个人就送他们回了家。
27、《蚕》这篇短文主要告诉我们蚕是怎样咬破自己织下的茧的过程,它告诫子孙们:你织的茧,得你自己去咬“破”!蚕,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我们人不是也跟蚕一样吗?只有“咬”破我们自己“织”下的“茧”我们的生命才能化蛹为蝶。有的东西我们无法改变。比如丑陋的相貌、痛苦的遭遇等,这些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茧”。但有的东西我们也可以选择,、比如自信、毅力、勇气等,它们是帮助我们突破命运之茧,由蛹化蝶的一把剑。有的人面对困难如履薄冰,不敢轻易地向前走一步。其实,那副无形的锁是自己套上去的。如果丢掉那副锁,勇敢地向前走,看的就有可能是一片蔚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原,美丽的彩虹……所以我们不能过度地依赖父母,要突破我们所遇到的困难之“茧”。
28、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在叶圣陶小说风格的诸因素中最为突出。他带着一双透入的观世的眼,冷静地审视着蜷伏在旧中国暗诹一角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民众。他的内心满蕴着悲悯之情,而在落笔之际却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于文中。
29、短篇小说集《隔膜》,是叶圣陶先生早年的一本重要著作,初版于十二年(1923年)三月,是“文学研究会丛书”的一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笔者收藏的是二十二年(1933年)四月的“国难后第一版”。
30、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叶圣陶怎么走的
31、《古代英雄的石像》
32、无论读哪一类书,都必须使用工具书,如字典、辞典、图表,等等。要知道一个字的精密的解释,一个词语的正确的涵义,就得翻查字典和各科辞典。要知道一个地方的正确位置,就得翻查地图。要知道各种东西的实相,就得翻查各种图谱。要知道一个人物的经历、一件事情的概要,就得翻查年谱和大事表。
33、陶老的教而不教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以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以一个生命换醒另一颗生命。这就把教育从知识传授提升到了解惑和精神引领的高度。我们都知道有些孩子开始上学学习吃力,到了一定年龄就开窍了,学习不吃力啦。老师要做的就是开启孩子心智。
34、一年里头还有两个不短的假期,暑假和寒假,都是阅读课外读物的好时机,假如每天读3个钟头,两个假期合起来作为8个星期计算,就有168个钟头,至少可以读完8本书,6年又是48本。所以时间并不是不充裕,只要坚持不懈,成绩是很可观的。
35、教,因为不懂,不教因为该独立了。就像管理的终极也可以说是为了不管,大家都能按规矩来。
36、《倪焕之》
37、第一类是各种科目的参考书;
38、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的时候应该明白,写在书上的东西并不是完全可以依赖的。阅读果然要认真,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抱着批判的态度,要区别哪些是应该接受的,哪些是不该接受的,不能“照单全收”。
39、阅读不能“照单全收”
40、《稻草人》
41、其实教是为了不教主要强调的是人自我养成的一种方法,就像管理学里的从“人治”到“法治”再到“仁治”,理论是相同的。
42、再有就是行无言之教,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他们举一反三,自主学习。孔子的教学绝不教学生理解能力之外的内容。圣人育人之道是我们老师和家长努力的方向。
43、第三,想到了什么,不妨随时提起笔把它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想的时候往往比较杂乱,比较浮泛;写下来就非有条有理不可了,非切切实实不可了;所以写读书笔记是督促自己认真阅读的一个好办法。读书笔记或者采用列表的形式,或者采用杂记的形式,可以根据所读的书的性质而定。
44、第二,一口气直往下读,不如每读一段,稍稍停一停,回过头去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说了些什么。一口气往下读往往不能消化,好像囫囵吞枣一样;停下来想一想就像咀嚼一样,才能辨出真的滋味来。对于第二类和第三类的课外读物,尤其需要下这个工夫。
45、“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这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的,它告诉我们不能依赖别人,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读了《蚕》这篇短文,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又深了一步。
46、阅读第二类和第三类读物,可不能但求理解。
47、小白船告诉我们做人不要随波逐流,《小白船》这个童话故事出自叶圣陶的《稻草人集》,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的表达。
48、其中既有对重大政治斗争题材的记述和感受,旗帜鲜明,爱憎强烈;也有对生活中一些具体的人物、的描摹,态度亲切自然,体微,状物真切;既有富于哲理性的议论,也有轻柔畅达的抒情;既有激愤的鞭笞和诅咒,也有细微的描写和亲切的赞颂。
49、中学里科目繁多,各科的教科书和讲义都得在课外温习,还有笔记和练习等作业大部分得在课外做,要划出充裕的时间来阅读课外读物,事实上是办不到的。阅读课外读物可以养成随时读书的习惯,这就要每天阅读,持之以恒,时间少一点儿倒不妨事。
50、拿国文为例,老师讲活了一篇文章,喜欢这类文章的孩子会自己找文章看,老师教会孩子体会文字传达的美感,生活的情趣,生活感悟,生命体验,孩子会借由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爱和欢乐。无异于给孩子打开了另一个世界,激起孩子的探索和求知欲。更不用说能写一首漂亮文章的老师,怎样影响和带动学生作文。
51、那么批判用什么作为标准呢?我想,用“此时”、“此地”来作标准,大致不会出什么错。凡是跟“此时”和“此地”不相适应的,一定是不可取的,至多只可以供谈助而已,决不能作为自己的行动方针和生活目标。
52、这两类书往往不能读过一回就算了事。第一回读,在这一方面得到了若干解悟,第二回读,又在另一方面得到了若干解悟,或者解悟一回比一回深入。善于读这两类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书竟能使人终身阅读而不感厌倦,好像是发掘不完的宝藏,每读一回总会有新的收获。
53、但是光靠一两本书,对作者的理解究竟是有限的,还有进一步熟悉他的生平的必要。阅读一位哲人的言行录,同时要考求他生活的历史时代,他一生的重要事迹;阅读一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同时要考求他对生活的态度,他创作的时代背景;经过一番考求,得到的益处就会比仅仅读他的一两本书多得多。
54、譬如在物理课上学到了杠杆定理,你想多知道一些杠杆的实际应用,就可以找一本这样的书来看;你学游泳,想知道一些游泳的方法,就可以找一本游泳入门之类的书来看;读这些书,只要达到了目的,理解了书中的内容,你就不妨把书丢开;如果真的理解了,就会终身难忘,不必再看第二回了。
55、《稻草人》是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作者叶圣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茅盾这样评价叶圣陶:你要从他作品中寻找惊人的事,不一定有;然而即在初无惊人处,有他那种净化升华人的品性的力量。
56、利用“工具”进行阅读
57、课外读物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58、因为读书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就各异。读第一类和第四类读物,目的只求理解。只要读过之后,能通体理解书中所说的内容就可以了。
59、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60、“读书要精细,才能写出读书笔记,反过来说,试写读书笔记,也就是使读书不苟且的一种方法。”
叶圣陶怎么走的
61、有的书比较容易读,读起来用不着花多大的力气,有的书比较艰深,读起来并不怎样松快。但是无论什么书,都不能让眼光像跑马似地溜过就算,一定要集中心思,把注意力放在书上。这是第一。
62、当师傅教授的已经领悟,那就该自行探索了,从学习到研究向探索研究转变。
63、他主要想要说的观点是:老师要教的是如何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因为书海无涯。知识是永远教不完的。老师要教的是如何让学生在面对新的事物。如何很快的去理解学习。
64、讲述读书方法的书和文章,都应该看,懂得了方法,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大多数书的前头都有序文,序文有的介绍这本书的内容,有的介绍这本书的作者,有的指导这本书的读法。在读本文之前,先读一遍序文,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5、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不可能永远辅助你学习,孩子总需长大。
66、叶圣陶最著名的三个作品是《春宴琐谭》、《隔膜》、《稻草人》。
67、事情有多种做法,而不断犯错做错不断总结经验,然后把经验传授他人,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68、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育学生是重要环节,但是,需要教育什么则体现了授人以渔与授人以鱼的关系。教授简单的知识,只能让学生简单的了解本知识,往往无法做到举一反三,则教还需要一直教,从而导致教师与学生均倶疲惫。反之,教授方法和规律能够起到授人以渔的效果,从而无需教师反复教,而学生能够自行学习和领悟。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69、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
70、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其教育理念甚称高明的创新的。他的教育名言‘’教是为了更好的不教",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启迪、思索。他先进的教育理念影响着广大的教师,并积极地进行实践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叶老提到的‘’教"是前提、手段。是指传授知识,启发、引导,培养能力。‘’不教"是目的,指少走弯路,少费劲。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自主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解疑答惑。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总之,叶老的这句名言换言之: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71、你好,我是文化领域的紫夜静远,很高兴能帮你答疑解惑。
72、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73、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74、第三类是供欣赏的书;
75、《荷花》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76、《倪焕之》该书是作者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在小学教员倪焕之身上,较典型地写出了一部分知识分子从辛亥到1927年大失败这时期的追求和幻灭。
77、《倪焕之》是叶圣陶一九二八年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连载于当时的《教育杂志》上。《倪焕之》真实地反映了从辛亥到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和精神面貌,反映了“五四”、“五卅”这些规模壮阔的运动曾经给予当时知识青年的巨大影响
78、读书是与书本交流的过程,时间长了,难免走神。而读书时作笔记的办法,则会敦促大脑更加聚精会神,去挖掘书中知识。